方位角
通常我們通過計算軟件或在資料中得到的結果應該是以正南方向為標準,將衛星天線的指向偏東或偏西調整一個角度,該角度即是所謂的方位角.至于到底是偏東還是偏西,取決于接收地與欲接收衛星之間的經度關系,以我們所在的北半球為例,若接收地經度大于欲接收衛星經度,則方位角應向南偏西轉過某個角度;反之,則應向東轉過某個角度.正南方向用指南針來測定,但是由于地理南極和地磁場南極并非完全重合,所以選好方位角之后還得做一些修正才有可能接收到最強的衛星信號.
仰角
是衛星電視天線軸線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正饋天線的軸線很明確,是高頻頭所在位置與天線中心的連線;偏饋天線的軸線就沒那么明確了,我仔細觀察了偏饋天線的結構和形狀,得出結論:軸線應該與支撐KU頭的L型桿基本平行.后來我照此結論去調節偏饋天線的仰角,結果調了兩天也收不到76.5的亞太2R.一直調到懷疑高頻頭是不是壞了,都準備再郵購一個新的高頻頭了,但是在那天下午,我突發奇想,想利用太陽光來檢查一下偏饋天線的焦點位置,于是將L型桿對準太陽(調節天線位置,使得L型桿的在地面上的影子匯聚成一點),結果發現被天線反射的太陽光并沒有會聚于高頻頭所在位置,而是在其上方一點的位置(用手在該位置可以接受到會聚的太陽光線,也可以據此來判定天線的聚焦性能),然后將天線仰角減小,使得光線會聚點正好在高頻頭所在位置,測量剛才兩個不同位置下L型桿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相差有十度左右.至此方才恍然大悟原先為什么找不到那該死的亞太2R了:我所在地接收該星的仰角應為30度,那么L型桿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應該調成20度左右(我是這樣調節的:在L型桿上拴一根下掛重物的細繩,用量角器測量該線與L型桿之間的夾角θ,則L型桿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必為90-θ,即只要調節θ,使之等于70度就可以了),而我將L型桿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調成30度,然后作正負5度左右的調整,當然就找不到星星了!將該角度修正之后,在計算好的方位角附近適當調整,表明信號質量的紅條子馬上就竄了出來!那時候的感覺怎一個“爽”字了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