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認為,進口煙葉中部分香味屬濃香型,這種煙葉基本可以用當時的上等許昌陳煙腰葉代替,供應量較充足,問題不大;另一類香味屬清香型,部分云南煙葉與之較近似,可部分代替。此外,福建永定新發展的烤煙具有另一特征的清香,河南鄧縣的烤煙(當時稱鄧炕)也具有較獨特的清香,問題是數量有限,只能少量使用。當時數量較足的山東和貴州的部分烤煙雖然清味不甚突出,但可以起到協調煙香的作用。
應當說明,當時“中華牌”卷煙的生產是作為一項政治任務的,公司領導對此十分重視。1954年食品工業部曾派工作組專門赴上海檢查“中華牌”卷煙質量,規定“中華牌”卷煙配方如有較大的變動,必須經部里批準,并在原料供應等方面給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中華牌”卷煙的產量雖然不大,但上煙公司和生產廠一直在不斷努力改進質量,把它當作政治任務來完成,其政治意義是不可低估的。
“中華”牌始創于50年代初,它一問世就以優良的品質蜚聲界,由于當時全國保上海,上海保“中華”煙的形勢和“中華”產量較少的事實,使得“中華”煙起初有充足的原料供應作保證,難度不在配方,而在于落后的生產設備和落后的生產工藝上。當時制絲車間對加工工藝參數的控制和摻和的均勻性成為了“中華”煙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在當時的情況下,煙廠職工憑著高度的責任心和豐富的經驗,確保了“中華”煙的內在質量。到了八、九十年代,隨著煙廠技改的進行,國外的先進設備不斷引進,工藝設備上小改小革的不斷涌現,生產自動化程度和精度不斷提高,工藝問題得以解決,但隨之帶來的是配方上難度加大。
歷史上,中華牌卷煙為適應各種不同的需要,從內在配方到外形包裝,曾開發生產了多種多樣的新品。首先在內在配方上就有:為所需的特制#54中華煙(質量等同于熊貓);為供應有關國外領導人所需的#35中華煙;為出口外銷市場所需的#15中華煙;以及供應內銷市場的#25中華牌卷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