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設計產品側重于功能實現,可靠性,性能參數等,而工業設計,用戶體驗和外觀質量要求將相對較低。例如,設計機床需要高可靠性和高性能。其次,工業設計與機械設計的工作崗位要求不同。一名真正的工業設計師,除了具有美感方面的創作功底之外,還應了解和熟悉所設計的產品的工作原理、功能實現方式、內部構造、產品實現的工藝、制造方式、模具實現方式等等。而機械設計工程師則需要有扎實的機械原理、力學分析、運動仿真等等功底,并具也需要了解每個組成部件的相關知識,是一個進行門檻比較高的崗位。 總而言之,工業設計和機械設計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工業設計專業學機械結構設計、外觀造型設計、人機工程學,機械設計專業只學機械設計。工業設計專業需要學效果圖和工程制圖,機械專業只學工程制圖。機械設計偏重的是功能性。工業設計是在不影響功能的前提下,讓外觀與同類產品體現出差異化,在操作上更符合人機交互性。所以學習必須具有針對性,根據所要面對的行業來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 工業設計與機械設計是具有密切聯系的,二者如果能夠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可以極大的提高創新活力,推動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工業”這個詞是從Industry翻譯過來的,而Industry在英文中還有“產業”的意思,所以有學者認為工業設計應該稱之為“產業設計”——是為了適應產業化需要而出現的新興學科。工業設計橫向涵蓋了造型設計、環境設計、室內設計、UI設計、平面設計、包裝設計、廣告設計、動畫設計、展示設計和網站設計等方向,而縱向可擴展至產品規劃、產品調研以及產品品牌的設計等。 產品設計其類型主要包括概念設計和改良設計,概念設計是一種著眼于未來理想化的設計,具有很強的探索性和前瞻性,是創造性思維的一種體現。而改良設計對已有產品進行優化、充實和改進的再開發設計。當代工業設計是以用戶為設計的中心,是利用產品、過程、服務及其相關的一切作為手段,挖掘用戶的需求,終目的是為用戶創造良好的體驗。
借著制造業中心形成的東風,正好實現工業設計重心從教育界到產業界的轉移。隨著制造業的發展,這種轉移是必然要發生的,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在日本,大企業工業設計部門的工業設計師具有的實踐水平;其次是自由設計師(即工業設計公司內的設計師和個人設計師);高校只是提供工業設計師苗子。我們要為這種轉移作好充分地準備,對工業設計教育所扮演的角色,也要進行重新的思考和分析。 工業設計產業核心力量是:工業設計公司和企業內設計部門。盡管目前的大陸大規模的工業設計公司屈指可數,盡管有實力和眼光設立設計部門的企業尚不多見,隨著制造業的深入發展,企業經營模式的逐步升級,這兩股產業的核心力量必將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如果從產業鏈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甚至可以把模型手板業、模具制造業都納入到工業設計產業中來,因為這兩個行業是由工業設計行業直接策動的。另有部分自由的個體工業設計師,也是工業設計產業的力量之一。
產品創新設計和產品概念設計的區別是什么?由于產品設計階段要確定整個產品的結構、規格,從而確定整個生產系統的布局,因而,產品設計的意義重大,具有“牽一發而動全局”的重要意義。如果一個產品的設計缺乏生產觀點,那么生產時就將耗費大量費用來調整和更換設備、物料和勞動力。相反,好的產品設計,不僅表現在功能上的優越性,而且便于制造,生產成本低,從而使產品的綜合競爭力得以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