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業設計材料的重要性 材料是工業設計的物質基礎和載體,是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方面。工業設計材料由比較單一的木材、陶瓷、玻璃、金屬到越來越豐富的塑料、復合材料等等,為產品設計展開了一個廣闊的天地。基本功能相同的產品,由于采用了不同材料和加工工藝,就可以帶來巨大的形態變化,隨后帶來的是使用變化和精神功能的變化。 2.設計材料的分類 按照材料的來源:天然材料、加工材料、復合材料等等 木頭材料可以算得上古老的天然材料了,具有天然色澤及紋理、質量輕、富有韌性。木材的種類繁多,不同的密度和質地可表現出完全不同的美感,也可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木料的制造在20世紀60年代曾經經歷一次刨花板的發展革命,將木頭刨碎、重組制成質地更加均勻、各向同性材料,例如膠合板和中密度纖維板(MDF)。從家具到地板,木材的創意使用也成為了設計領域的熱門話題,例如以竹子為材料的產品,具有獨特的可能比金屬更高的拉伸強度,這正是得益于竹子的獨特纖維結構。
而《現代設計辭典》對產品設計概念的闡述:“產品設計是工業設計狹義的解釋,是現代設計至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故常常就直接稱之為工業設計或現代設計,但必須注意產品設計是一個內涵較為狹窄的概念。產品設計是針對人類在與自然的對應關系中,為了使生存與生活得以維持與發展所需的諸如工具、器械與產品等物質性裝備所進行的設計。往往這些需求都作為人體功能直接或間接地延伸或補充,所以嚴格地要求設計的產品對使用者身、心的良好匹配與親和性。” 此處的產品設計的概念實際上更接近于1980年ICSID定義下的工業設計——“就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而言,憑借訓練、技術知識和經驗及視覺感受,而賦予材料、結構、構造、形態、色彩、表面加工和裝飾以新的品質和規格。”而工業設計的定義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版本,國際工業設計協會聯合會(ICSID)的版本是在2006年給出的修訂版為“工業設計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其目的是為物品、過程、服務以及它們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構成的系統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質。 因此,設計既是創新技術人性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經濟文化交流的關鍵因素。”
工業設計產業發展的三個階段 制造業的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工業設計發展的階段性。與OEM模式對應的是生產型的工業設計,與ODM模式對應的是營銷型的工業設計,與OBM模式對應的是策略型的工業設計。三個階段的工業設計產業,都會對設計師和設計服務提出自身獨特的要求,與之相應的,工業設計的教育也須隨之不斷調整自身,產業模式是工業設計教育的真正指揮棒。現行的許多錯誤的教育觀念,錯誤的課程設置,皆源于對工業設計產業發展階段的模糊認識。 (1)生產型的工業設計 生產型的工業設計強調設計與生產的緊密結合。天花亂墜的概念設計在此階段沒有太大的市場。產品造形的改良是工業設計師的核心工作,產品結構的優化和生產成本的控制是工業設計工作中的重要問題。對于企業來說,沒有太多的預算花在設計上,大部分企業都沒有自己的工業設計部門,即使委托外邊的工業設計公司進行設計,設計費用相對較低。這個時期的口號是:“能夠方便地生產的設計才是好設計” 。 這種類型的工業設計要求工業設計師具有較高的產品造形能力,并且對各種生產手段要比較熟悉,能根據產品的特點和生產的數量決定適合的材料,并能有效地和工程師進行溝通。這種熟悉生產和具有較高產品造形能力的工業設計師,我稱之為務實型工業設計師。的務實型工業設計師,只能誕生于工業設計公司和企業內的設計部門。
工業設計如何做到這一點?DFX還具有選擇工具,以幫助基于材料的組件減少零件數量等。這有助于設計者理解是否可以將具有相似材料的組件相互接觸以減少零件數量,進而有助于降低ASSE的總體制造成本。產品外觀設計要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市場;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斷改變著人們的審美,使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的品質。這不僅表現在日常生活中,還表現在人們對產品的選擇上。 從產品技術性角度觀察工業產品設計;顧客的規定一變再變,很有可能今日客戶說想要改設計風格,明日又要改作用,從不考慮到是不是能融合完成。造成產品設計工作中進到一個對峙的情況,一拖再拖沒法竣工。有時顧客的念頭通常是突發奇想。做為一個產品設計師一定要掌握顧客具體的要求、銷售市場的具體要求、客戶的具體要求,和產品的可執行性,依據的數據信息開展設計。 功率補償及諧波治理裝置設計,用設計提升產品價值;認為機柜產品設計要考慮整體布線均勻、要符合電器要求,除結構滿足電氣能外,還要考慮人與設備的關系,運用人機工程學、色彩學、造型理論等手段設計出符合操作者生理、心里的結構。整體比例線條符合工藝審美要求,并要求遵循體量平衡原則,力求整體和布局相適應于外觀存在的合理性,色彩方面要從色相、明度、飽和度要適用于用戶心理需求及環境要求。電磁兼容方面,要考慮在有限的空間、時間和頻譜資源下各種設備或系統可以共存而不致性能失效或不允許的降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