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通信衛星傳送和轉播電視節目的電視系統。電視節目從某個地面站發往通信衛星,再轉發到其他地面站,地面站收到信號后傳送到當地電視臺轉播。
衛星電視臺是由衛星傳送到地面的電視臺,與地面頻道不同,某電視臺如果是由衛星傳送的,就簡稱“衛視”。如“廣東衛視”、“內蒙古衛視”等。
有線就是我們常用的,將衛星電視信號接收之后進入衛星接收機,接收機出來的信號再送入編碼器——復用器——數字寬頻調制器——混合器(一套節目對應一臺接收機和一臺編碼器;一到八套節目對應一臺復用器)。
混合器出來之后進入光發射機,通過光纜主干網發送到各用戶小區,經光接收機接收之后,出來的數字電視信號可以直接進入用戶數字電視機頂盒,再進入電視機。
C波段和KU波段
當一顆新的廣播同步衛星發射后,我們常在媒體介紹中看到這樣的信息:定位于東經或者西經多少度,幾個C波段轉發器,幾個KU波段轉發器,能轉發多少套節目,覆蓋那些區域,對那里進行廣播等。
那么C波段轉發器和KU波段轉發器指的是什么,它們到底有什么區別呢?
不管是收音機收的信號還是衛星信號,都是以無線電波為載體的,無線電波的一個重要參數就是頻率,我們說的C波段和KU波段正是以頻率的不同而劃分的。
國際電聯將廣播衛星的下行頻率分為:C段的下行頻率為 3.4—4.2GHZ,KU段的頻率為11.7—12.75GHZ,民用廣播衛星的接收就限定在這兩個波段。
KU波段在雨雪天氣,信號就會有一定的衰減,對收視產生影響;而C波段受天氣因素的影響就比較小,所以在熱帶雨林地區,氣候惡劣的地區,應用非常廣泛。
常用規格有開口直徑0.35、0.45、0.6、0.75、0.8、0.9、1.0、1.2、1.5米等,完全可以滿足個人、有線電視臺站以及"村村通"工程的需求。
C波段天線有開口直徑為1.35、1.5、1.8、2.1、2.4米等各種規格,在高緯度的東北地區這幾種規格完全可以滿足接收國內所有頻道以及鳳凰衛視、CNN、BBC、NHK等國際頻道的需要。
一顆同步通訊衛星上一般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轉發器(如中星九號,有4×54MHz + 18×36MHz共22個全部是KU波段轉發器),每個轉發器都有一定的帶寬,如27MHZ、36MHZ、54MHZ(大都為9的倍數),一般一個轉發器能轉發4—8套節目。
我們可以把轉發器想象成一條寬度固定的公路,幾乎所有的衛星都采用了數字化技術,對傳送的節目進行數字化壓縮,大大節約了每個節目占有的帶寬,提高了轉發器的利用率,使傳送節目容量大大提高。
每個轉發器都有不同的編號或名字,衛星上C波段轉發器或者KU波段轉發器對地面廣播的范圍稱為該波段的波束覆蓋范圍。
轉發器可以被不同的傳媒公司或集團擁有,他們向衛星所屬公司購買或者租借,實現對特定區域內廣播節目的放送。比如,中央電視臺的上星節目在中星6B上就是通過S7和S9兩個轉發器對全國進行廣播播出的。
這里說的高頻頭可不是我們電視機里面的高頻頭,衛星接收系統里的高頻頭專業名稱是低噪聲降頻器(LNB Low Noise Block downconverter),或低噪聲下變頻器。
高頻頭負責接收衛星鍋天線匯聚來的信號,但接收到的信號強度還是遠未達到直接送到接收機處理的程度,因此高頻頭的作用有兩個:
一是將太空中傳送來的高達幾GHZ的C波段信號甚至十幾GHZ的Ku波段的高頻率衛星載波信號變成1GHZ左右的中頻的載波信號。
二是對信號進行放大。其實這里所講的放大,是指兩個過程的放大:降頻前的高頻放大和降頻后的中頻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