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常見聲學材料
聲學材料(主指吸音材料),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美國,聲學材料只有1%用于音樂錄音領域,更多的是用于住宅、酒店、餐廳、寫字樓、體育館等建造裝修。國內聲學材料常見的有三種,但每種都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
種是海綿軟包。這種材料危險系數,血淋淋的教訓就是發生在去年1月份,巴西圣瑪利亞市一家酒吧的火災。那場火災造成二百多人死亡,數百人受傷。受傷人員擠滿了當地所有的醫院。從現場視頻和圖片可以看到,火勢非常大,火苗竄起數層樓高,大火持續了數小時才被撲滅。美國《洛杉磯時報》稱,這是全球過去10年來死亡人數多的火災。
據調查,當晚主場樂隊為了制造氣氛,在夜店里使用焰火進行表演。可能是火花不小心擊中了隔音泡沫墻面,迅速沿天花板蔓延開來。圣塔瑪麗亞警察局局長馬爾塞稱,夜總會天花板的泡沫材料是易燃品,只能消除回音,不能當隔音材料使用。“這東西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軟包。填充海綿,所以出現火情不能阻燃,而是助燃。”
除了不,它的吸音效果也不穩定,因為海綿制作就是原材料不停攪拌、加熱,然后壓制成型。整個過程,溫度、力度沒有統一標準,于是每批海綿的密度都不一樣,吸音效果也不一樣。
第二種是聚酯纖維吸音板。這種材料可以做成各種顏色,非常漂亮而且安裝方便,但它的優點也于此了,對聲音完全沒有作用。
第三種是木質吸音板。很多企業到國外考察,看到人家用的木質吸音材料很美觀效果也好,就回來學,裝修時也包層木頭。其實這種表層木質的吸音材料,文章在后面,真正對聲音起作用的是背后的吸音腔體。國內企業效仿安裝的往往只有表層的木頭,沒有背后的腔體,當然也就沒有任何吸音作用。
聲學設計需要考慮的因素
在傳統的聲學設計中,我們不單單是將外界和室內的聲音進行聲橋的切斷,還要更多的去考慮聲音在環境中的傳播和反射,一方面要加強聲音傳播途徑中有效的聲反射,使聲能在建筑空間內均勻分布和擴散,就如我們多在的會堂或劇院的設計,都能很好的保證觀眾在每個位置上聆聽到清晰自然的聲音和響度。而在另一方面我們則要注意的是聲音的各類吸聲的材料和吸聲的結構,用以控制混響時間和規定的頻率特性,防止回聲和聲能集中等現象。
其次,在材料的應用上我們也要按照嚴格的規定去進行結構的重組和安裝,力求聲學材料在應用和安裝上不會破壞原有的聲學優勢,這樣可以節省材料。因此,我們在設計階段要進行聲學模型試驗,預測所采取的聲學措施的效果。
隔音阻尼氈廣泛用于建筑行業、家居、會議室、多功能廳、KTV歌廳、工業管、辦公室、汽車等需要降噪的場所。由于隔音阻尼氈具有很好的阻尼,阻燃,防潮性能,因此也被應用于汽車,空壓機箱內,并被作為一種阻尼材料粘附于鋼板上,抑制鋼板的震動,從而提高鋼板的隔音量。
聲學材料根據它的使用功能不同,可以分為吸音材料和隔音材料。吸音主要是要解決聲音的反射而產生噪雜感,吸音材料可以衰減入射聲源的反射能量,從而達到對原有聲音的保真效果。然而,隔音氈主要解決聲音透射而使主體在空間內感覺吵鬧感,隔音材料可以衰減入射聲源的透射能量,從而達到主體空間的安靜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