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家具按產品用材分可分為全紅木家具、主要部位紅木家具和紅木包覆家具三種:
1、全紅木家具是指產品所有木制零部位(除鏡和鏡托板、線條外)都采用紅木制作;
2、主要部位紅木家具是指產品外表目視部位必須使用紅木制作,內部及隱蔽處可使用其他深色名貴硬木或以外的其他優質木材;
紫檀木:亦稱“青龍木”。堪稱稀世瑰寶的紫檀被世人譽為“木中”。紫檀木生長于熱帶叢林, 因其材質絕倫,生長緩慢是一種百年生長一寸的硬木,非數百年不能成材,加之紫檀十檀九空出材率極低 ,故十分珍貴,自古以來都有“寸檀寸金”之說。
1. 紅木家具的紅木板面一般是脆的,要防止碰傷碰裂,搬運或移動時,不要硬拖死拉,要離地抬動,以免榫卯結構受損。一旦發現著力處出現脫榫,一定要重新膠合密封后再使用。
2. 紅木家具不同于一般家具,宜陰濕,忌干燥,因而擺放位置應避免日光強烈直射及強空氣流通的風口,冬季不宜靠近暖氣,夏季不宜空調直吹。
3. 平時宜用半干的棉布擦試積聚在家具表面的灰塵,或2~3個月打蠟一次。家具的頂部和底部如未上漆,宜打蠟或涂漆,以減少大氣中濕度變化對家具造成的影響。
4. 防止接觸酒精、香蕉水等溶劑,否則會在紅木家具表面留下“傷疤”。遇上家具表面染有污垢時,要用稀釋的肥皂水洗凈,干燥后再上蠟一次,以恢復原貌,切忌用汽油、煤油、松節油等溶劑液體擦,以免擦掉家具表面的涂料和漆的光澤。
5. 紅木家具藏物要適度,櫥內存放物體,不要超過門框,否則硬擠硬塞,容易造成櫥門變形。
雕工精美的紅木家具一般都有繁復精美的花紋,大多數人都覺得除塵實在是一件大工程,但是如不定期清潔除灰又會使紅木家具疾速“變老”。其實只要選對工具,除塵也可以不那么累人。除塵一般可選用鬃毛一類的毛刷,大號小號的毛刷可以輕松去除紅木家具各處的灰塵(尤其是不易擦拭的細節處)。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選擇毛刷時要注意軟硬適中,過硬的毛刷容易將家具表面磨花,刷塵力度也不宜過大;當然,粗糙的抹布更是可以出局了。
包漿
老家具表面因長久使用而留下的痕跡,因為有汗漬滲透和手掌的不斷撫摸,木質表面會泛起一層溫潤的光澤。
皮殼
特指老家具原有的漆皮。家具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木材、漆面與空氣、水分等自然環境親密接觸,被慢慢風化,原有的漆面產生了溫潤如玉的包漿,還有漆面皸裂的效果。
做舊
用新木材或老料做成仿老家具,以及在新家具上做出使用痕跡,以魚目混珠。
鼓腿膨牙
指家具的腿部從束腰處膨出,然后向后內收,順勢作成弧形,足部多作內翻馬蹄行。
三彎腿
將桌類家具的腿柱上段與下段過渡處向里挖成彎折狀,彎腿家具的足部多為內翻成蹄形。
落膛
指悶戶柜、圓角柜等家具抽屜或門下面的空間,因不易被發現,可用于存放一些比較貴重的物品。
束腰
指在家具面沿下作一道向內收縮、長度小于面沿和牙條的腰線。束腰有高束腰和低束腰之分,束腰線也有直束腰和打洼束腰之分。束腰家具是明式家具的重要特征。
托泥
指家具的腿足之下另有木框或墊木承托,可以防止家具腿受潮腐爛,這一木框或墊木就是托泥。供桌和半月桌一般會有托泥。
抱肩榫
指有束腰家具的腿足與束腰、牙條相結合時所用的榫卯。從外形看,此榫的斷面是半個銀錠形的掛銷,與開牙條背面的槽口套掛,從而使束腰及牙條結實穩定。
夾頭榫
這是案形結體家具常用的一種榫卯結構。四只足腿在頂端出榫,與案面底的卯眼相對攏。腿足的上端開口,嵌夾牙條及牙頭,使外觀腿足高出牙條及牙頭之上。這種結構能使四只足腿將牙條夾住,并連結成方框,能使案面和足腿的角度不易改變,使四足均勻地隨案面重量。
插肩榫
也是案類家具常用的一種榫卯結構。雖然外觀與夾頭榫不同,但結構實質是相似的,也是足腿頂端出榫,與案面底的卯眼相對攏,上部也開口,嵌夾牙條。但足腿上端外部削出斜肩,牙條與足腿相交處剔出槽口,使牙條與足腿拍合時,將腿足的斜肩嵌夾,形成表面的平齊。此榫的優點是牙條受重下壓后,與足腿的斜肩咬合得更緊密。
羅鍋棖
也叫橋梁棖。一般用于桌、椅類家具之下連接腿柱的橫棖,因為中間高拱,兩頭低,形似羅鍋而命名。
霸王棖
霸王棖上端托著桌面的穿帶,并用梢釘固定,其下端則與足腿靠上的部分結合在一起。榫頭是榫眼下部口大處插入,然后向上一推就掛在一起了。“霸王”之寓意,就是指這種結構異常堅固,能支撐整件家具。
擠楔
楔是一種-頭寬厚,一頭窄薄的三角型木片,將其打入榫卯之間,使二者結合嚴密,榫卯結合時,榫的尺寸要小于眼,二者之間的縫隙則須由擠楔備嚴,以使之堅固。擠楔兼有調整部件相關位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