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楠陰沉木材質的骨灰盒。這個具體要看家屬個人的喜好了,有人喜歡偏紅色的大紅酸枝,有人喜歡金黃色的金絲楠木,還有人喜歡黃金樟木。這些名貴的木材做成的骨灰盒,個人比較傾向于金絲楠陰沉木。金絲楠陰沉木做成的骨灰盒沉穩厚重,耐腐耐酸耐潮濕,具有很好的保護骨灰的作用。
從埋葬方式上看,在孔子之前基本上是非常環保低調的“墓而不墳”(深埋不留墳頭)。提倡孝道的孔子為了給父母合葬而尋找多年前去世了的父親的墓穴費盡了周折,為了日后不再有這樣的麻煩,于是開始封土起墳留墳頭。人們認可這種殯葬理念,于是競相模仿,持續至今。
當今中國,正處在居住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經濟市場化的社會轉型期,文化也在從農耕文明向后工業文明、中國傳統加專政文明向多元民主文明的轉型期中,改革開放是歷史的趨勢,殯葬也不例外。但是,我們應該改什么?怎么改?向哪個方向改?這是我們以殯葬為職業甚至為使命的人必須面對必須思考的問題。
比如日本的殯葬法(《關于墓地、埋葬等的法律》,簡稱“墓埋法”)規定可以土葬也可以火葬,完全由國民自愿選擇,然而他們的火化率竟高達99.99%(剩下的0.01%是因為居住在孤立的海島上交通不便,不得已才土葬的)。臺灣的法律也和日本一樣,雖然由于受傳統文化風俗的影響土葬還占有較大的比例,但毫無疑問火化率在不斷地上升??梢哉f當今世界上除了傳統根深蒂固的伊斯蘭教以及一些虔誠的基督教徒之外,人們大都傾向于選擇火葬。
日本可以火葬也可以土葬,但火化率高達9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