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采用文圖結合的形式,也有的只以繪畫形式出現。世界上早期的連環畫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世紀,如埃及的《名王功跡》(雕刻)、《死者之書》(繪畫)等。中國戰國時代的銅器畫已有記載攻戰事跡的連環畫。在西漢墓的壁畫中有表現完整故事的連環畫,如洛陽漢墓壁畫《二桃殺三士》。南北朝和隋唐時代,敦煌等地的石窟壁畫,使連環畫形式發展得豐富多彩。到明清時代,隨著木版印刷的發展,連環畫通過木刻印刷出版,或上圖下說,或左圖右文,更接近今天的連環畫。20世紀初葉,在上海形成并開始廣泛流傳的通俗圖畫讀物始稱連環畫,俗稱“小人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連環畫作為一種通俗的傳播文化的藝術形式得到迅速發展,形成中國現代美術的一個主要畫種。
清末,石印技術的發展讓圖畫的印刷更為方便,連環畫這一形勢也受到了更大的推廣。光緒十年(1884年),《申報》館為增加新聞的可讀性,出版了新聞連環畫《點石齋畫報》,內容涉及當時的時政新聞,隨報贈送。因為那個時期攝影作品很少,這些新聞圖畫側重紀實,有許多內容反映了機械文明的新事物和當時的風俗街景。這些內容已經成為反映那個時代的直接的史料。后來隨著攝影事業的發達,這種形式的時效性已經無法能及,也就逐漸消亡了。1899年,上海文藝書局出版了石印的《〈三國志演義〉全圖》,這是部用連環畫的形式來表現文學原著內容的作品。
1978年后,中國的建設開始恢復,連環畫也迎來了第二個繁榮期。以1982年為例,全年共出版連環畫作品2100余種,單本印量10萬冊,相當于1960年代印量的20倍。這期間連環畫題材更為廣泛,各國文學改編的連環畫層出不窮。在形式上除了小人書經久不衰,許多16開的連環畫書籍也大量出現,彩色畫幅的作品有些也十分精美,收入對于創作人才的培養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1980年,中央美術學院開設了連環畫專業,連續招生10年,于1990年撤銷。1985年,中國連環畫出版社成立,這是以畫種分工成立的國營專業出版社。
中國印刷術的演變:
雕版印刷發端于唐代,宋代以后成為傳統中國圖書制作生產重要方式。較早的雕版,一次只能印出一種顏色,稱為“單印”;若將規格完全一樣的幾塊版面,分別在不同的部位著上不同的顏色,重復迭印,就可產生二色、三色、四色,甚至五色的效果,稱為“套印”;以套印技巧印制的書,就稱為“套印本”,是中國古代特色的彩色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用銅鑄或木造成一個個獨立的字體,再拼成版面印刷(圖4《御制數理精蘊》),乾隆皇帝將宮中以木活字印刷的書稱為“聚珍版”。石板印刷是西洋技術,在清末傳入中國,因有快速、價廉的優點,很快地通行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