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和自助團體在精神康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發(fā)動患者和家屬參與到精神疾病康復的全過程是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的醫(yī)療特色之一。多年來我院定期舉辦戒酒互助會(AA)、癡呆患者家屬聯誼會、精神分裂癥家屬聯誼會、老年期癡呆家屬聯誼會、抑郁癥患者自助團體、進食康復聯誼會、強迫癥患者生活發(fā)現會等活動。北京市孤獨癥兒童康復協會也掛靠我院,定期組織孤獨癥兒童家長培訓班和家屬聯誼活動。以上團體組織的各項活動為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其社會功能和社區(qū)再適應奠定基礎。
無抽搐電休克室電休克自1938年由意大利神經精神病學家發(fā)明問世,經歷了近八十年的發(fā)展,已經成為一種經典的、行之有效的和安 全便捷的方式,是精神科領域里唯 一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一種方法。我國于1939年就開始引進電休克方式,在改革開放之后,開始推廣無抽搐電休克治 療,目前該治 療技術已經成為國內精神科領域蕞廣泛蕞基本的手段之一,也是現代精神衛(wèi)生機構標志性的技術之一。
“抑郁癥傷害所有年齡的人群,不論是學生還是工作人群、或者老年人。從預防的角度,可以在學校、工會、社區(qū)等多層次開展科普、篩查,尤其是對有癥狀的人群能夠提供相對便利的醫(yī)療服務,提高就診率和率,降低抑郁癥的危害。此外,部分抑郁癥在醫(yī)院治 療后期,還需要進行系統的康復治 療、心理治 療,也需要互助能夠預防之后的復發(fā)。這些活動也需要得到政府和社會組織的大力支持。”劉琦說。
在臨床精神病學領域,著重于以各類主要精神障礙為中心的臨床與應用研究、精神臨床研究、心理治 療理論與實踐研究、精神行為與神經認知評估工具的開發(fā)與應用研究等;主要開展精神分裂癥、阿爾茨海默病及輕度認知障礙、老年期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重性抑郁障礙等常見精神障礙的臨床與應用基礎研究,積極探索構建主要精神障礙多中心臨床研究平臺的工作機制,創(chuàng)建了較穩(wěn)固的全國多中心協同研究網絡;在相關疾病的神經生物學機制、早期診斷生物標記物、臨床評估與早期干預等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