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酒的主要工藝流程及要求: (1)制曲:小麥經破碎,加入母曲和水制成曲胚,用稻草間隔入倉發酵40天后拆曲,貯存6個月后投入制酒生產。 (2)制酒: ①投料階段:重陽開始分2次投料,即下沙和造沙(沙指高粱)。下沙高粱經破碎后加熱水潤糧,次日加母糟蒸糧,下甑攤晾,之后加曲和尾酒拌勻堆積,達到工藝要求,入窖發酵30天后開窖取醅,再與造沙經破碎、潤糧后的高粱拌勻,從蒸糧開始重復上述工序。 ②餾酒階段:餾酒階段共有7個輪次,每個輪次均經攤晾、加曲、堆積、入窖和餾酒操作。 制酒過程共經歷9次蒸煮(餾),8次攤晾、加曲、堆積、入窖,7次取酒,一年一個生產周期。 (3)貯存勾兌:基酒(輪次酒)分醬香、醇甜香、窖底香3種典型體貯存于陶壇中,將不同輪次、不同典型體、不同酒度、不同酒齡的基酒進行勾兌,勾兌后貯存于陶壇。貯存勾兌工序至少歷經3年。 (4)包裝:勾兌后的酒經檢驗合格后,采用不透明容器包裝出廠。
深入挖掘、整理與茅臺歷史文化有關的“物”,充分發揮文化展示功能;豐富可移動文物,探索實現文化保護與文物利用的有效結合;做好“茅草臺”復原建設,做深中國酒文化城的展陳,充分發揮中國酒文化城、“茅酒之源”、“茅臺天街”的文化展示功能,打造“一臺戲”,深入推進文化旅游;加快推動專賣店、茅臺文化體驗館迭代升級,不斷提升茅臺的“窗口”形象和品牌形象;整合公司文旅資源,建設具有典型茅臺特色和文化吸引力的高品質文化設施,實施“茅臺+”,提升茅臺文旅影響力。
深入研究茅臺酒釀造工藝的獨特性,梳理“茅臺酒釀制技藝”、“茅臺醬香系列酒釀造技藝”規范標準;推進工藝技術創新,拓展研究范圍和領域,不斷積累先進技術方法和經驗;做好茅臺酒傳統釀造技藝保護及申報等工作;建立“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激勵專業技術人員科研攻關;系統制作展示茅臺釀制技藝宣傳作品;收集、整理、創作與茅臺有關的舞蹈、話劇、影視、音像等藝術作品,創作推出新廠歌,拍攝青春網絡劇《青春將進酒》。
梳理中國酒史、茅臺酒歷史及茅臺的創業史、奮斗史、發展史,子公司發展歷史等;挖掘茅臺鎮歷史、茅臺酒歷史、茅臺紅色文化等見證性材料;持續做好茅臺廠史、年鑒的相關工作。注重用好企業歷史資源,深挖歷史文化價值,做好茅臺檔案的開發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