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抽查與人工復核
選舉結束后,可隨機抽取部分電子選票機的數據,與紙質備份或人工計票結果對比,驗證系統的準確性和匿名性,同時避免大規模暴露選票細節。
電子選票機通過技術加密、物理隔離、流程分權、法律約束的多重機制,構建了 “身份 - 選票” 的隔離墻。其核心邏輯是:讓系統僅知道 “有人投了票”,但永遠不知道 “誰投了誰”。這種設計既滿足了現代選舉的效率需求,又通過技術手段守護了民主的基石 —— 選民隱私。
區塊鏈分片傳輸(可選)
部分系統將投票數據拆分為多個碎片,通過區塊鏈網絡的不同節點傳輸:
每個節點僅存儲碎片的哈希值,而非完整數據;
黑客需同時攻擊超過 51% 的節點并破解所有碎片加密,才能還原數據,這在分布式網絡中幾乎不可能實現。
案例:愛沙尼亞電子選舉系統采用類似技術,數據經分片加密后通過數千個政府服務器節點傳輸,單點攻擊無效。
數據庫多層加密
投票數據存儲時采用 “加密 + 混淆 + 分片” 三重防護:
原始數據先經 AES 加密;
加密后的數據被隨機混淆(如打亂字段順序);
混淆后的數據分片存儲在不同物理服務器上,需同時獲取所有分片并解密才能還原。
即使黑客入侵單一服務器,獲取的也只是無意義的密文碎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