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證流程(一般步驟)
前期準備:成立工作組,開展標準培訓,識別差距。
體系建立:編寫質量手冊、程序文件等,運行體系(至少 6 個月)。
內部審核與管理評審:自查體系運行中的問題并改進。
申請認證:向認可機構(如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 CNAS)提交申請材料。
現場評審:評審組對實驗室進行現場考核,包括文件審查和實操觀察。
整改與發證:針對評審不符合項整改,通過后獲得認可證書(有效期 6 年,期間需定期監督評審)。
周期:
通常為 6-12 個月,取決于實驗室基礎和整改效率。
對標標準條款
以 ISO/IEC 17025:2017《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為核心,拆解 15 個管理要素(如組織、文件控制、記錄管理等)和 10 個技術要素(如人員、設備、方法驗證等),明確每個條款的具體要求。
示例:針對 “4.5.14 服務供應商的選擇”,需制定供應商評估流程,包括資質審核、服務質量評價記錄等。
設備與環境管理
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設備臺賬,定期校準 / 檢定(溯源至國家基準),如天平需每年送計量機構檢定,并貼附狀態標識(合格、準用、停用)。
環境監控:對溫濕度、潔凈度等關鍵環境參數實時監測,如微生物實驗室需每日記錄潔凈區壓差,超標時立即停止實驗并排查原因。
內部審核(內審)
周期性實施:每年至少開展 1 次全覆蓋內審,由獨立于被審核部門的人員執行,重點檢查體系文件與實際操作的一致性。
案例:審核員發現某批次檢測原始記錄未記錄環境溫度,需開具不符合項,要求責任部門分析原因(如人員培訓不足)并制定糾正措施(如補充培訓 + 增加記錄核查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