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準備:明確需求與物料就緒
圖紙分析:解讀設計圖紙,明確焊接件的尺寸公差、材質要求(如 Q235 鋼、304 不銹鋼)、焊接接頭形式(對接、角接、搭接)及強度標準(如承受載荷大小),避免加工偏差。
材料采購與檢驗:根據圖紙采購母材(鋼板、鋼管等)和焊接材料(焊條、焊絲、保護氣體),進場時檢查材料規格(如鋼板厚度、焊絲直徑)、質量證明文件,必要時抽樣檢測(如母材力學性能試驗)。
設備與工具準備:調試焊接設備(如電弧焊機、氬弧焊機)、切割設備(等離子切割機、激光切割機),準備工裝夾具(用于固定工件)、測量工具(卡尺、千分尺、直角尺),確保設備精度達標。
焊后處理:提升成品性能與外觀
清渣與打磨:焊接完成后,用清渣錘敲除焊渣,用角磨機或砂紙打磨焊道表面,去除飛濺物和焊瘤,使焊道平整,外觀符合要求(如焊道高度均勻,無明顯凹陷)。
熱處理:對有強度要求的焊接件(如壓力容器、工程機械部件)進行焊后熱處理,例如去應力退火(加熱至 550-650℃,保溫 2-3 小時,緩慢冷卻),消除焊接內應力,防止使用中出現裂紋。
表面處理:根據使用環境進行防銹處理,如噴漆、鍍鋅、噴塑等。例如,戶外使用的焊接件需先酸洗除銹,再噴涂防銹底漆和面漆;食品行業用的不銹鋼焊接件需進行鈍化處理,提高耐腐蝕性。
焊接件加工的關鍵控制要點
尺寸精度控制:從下料到焊接組裝,每一步都需用精密測量工具校準,例如下料時控制切割尺寸誤差≤±0.3mm,組裝時用直角尺確保零件垂直度,避免累積誤差導致成品報廢。
焊接質量控制:嚴格按焊接工藝參數操作,避免因電流過大導致燒穿,或電流過小導致未熔合;焊接材料需匹配母材,例如焊接 304 不銹鋼需用 ER308 焊絲,防止接頭耐腐蝕性能下降。
成本與效率控制:批量生產時,優先采用自動化設備(如自動焊接機器人、數控切割機),提高加工效率;合理規劃下料方案,減少母材浪費(如優化零件排列,提高鋼板利用率至 90% 以上)。
關鍵工序自動化改造
下料環節:用數控等離子切割機、激光切割機替代人工氣割,數控設備下料精度高(誤差≤±0.1mm)、速度快(比人工快 3-5 倍),且可連續批量加工,減少人工測量和調整時間。
焊接環節:對批量、重復性高的焊縫(如直縫、環縫),采用自動焊接設備(如直縫埋弧焊機、環縫自動焊機),或引入焊接機器人。機器人焊接速度比人工快 2-3 倍,且可 24 小時連續作業,同時減少焊道返修率。
焊后處理環節:用自動清渣機、打磨機器人替代人工敲渣、打磨,自動設備處理效率比人工高 4-6 倍,且表面質量更均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