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作業前準備”“作業后處理” 等環節有共性,但部分細節仍需區分:
1. 作業前準備:共性基礎上的細節差異
共性:所有方法都需清理工件油污、檢查設備接地、穿戴基礎防護(阻燃服、絕緣鞋)。
差異:
氬弧焊 / 激光焊:需提前檢查保護氣體(氬氣 / 氮氣)的純度和壓力,氣體不純會導致焊道氧化。
電阻點焊:需檢查電極頭磨損情況,磨損超 0.5mm 需更換,否則會影響焊點強度。
2. 作業中操作:核心動作差異
手工電弧焊:依賴人工技巧,運條速度和角度完全由手控制,需保持勻速,避免斷弧。
氬弧焊:焊槍移動要平穩,送絲(若有)需與焊槍移動同步,防止焊絲未熔合。
電阻點焊:工件必須夾緊,若有間隙會導致焊點虛焊,且同一位置不能重復點焊超過 2 次(易燒穿)。
激光焊:無需接觸工件,但需確保工件無振動(通常用專用夾具固定),振動會導致激光偏離接頭。
3. 作業后處理:質量檢查重點不同
手工電弧焊 / 氬弧焊:需敲除焊渣,檢查焊道是否有氣孔、裂紋,厚板需做無損檢測(如超聲波)。
電阻點焊:需檢查焊點外觀(無凹陷、飛濺),必要時做撕裂試驗(測試焊點強度)。
激光焊:焊后變形小,主要檢查焊道成形(是否均勻),無需敲渣,但需清理表面金屬蒸汽。
前期準備:明確需求與物料就緒
圖紙分析:解讀設計圖紙,明確焊接件的尺寸公差、材質要求(如 Q235 鋼、304 不銹鋼)、焊接接頭形式(對接、角接、搭接)及強度標準(如承受載荷大?。苊饧庸て睢?
材料采購與檢驗:根據圖紙采購母材(鋼板、鋼管等)和焊接材料(焊條、焊絲、保護氣體),進場時檢查材料規格(如鋼板厚度、焊絲直徑)、質量證明文件,必要時抽樣檢測(如母材力學性能試驗)。
設備與工具準備:調試焊接設備(如電弧焊機、氬弧焊機)、切割設備(等離子切割機、激光切割機),準備工裝夾具(用于固定工件)、測量工具(卡尺、千分尺、直角尺),確保設備精度達標。
工序銜接無縫化
按 “下料→成型→組裝→焊接→焊后處理→檢測” 的順序,規劃各工序的銜接時間,例如在下料完成前 1 小時,提前調試焊接設備,減少工序切換間隙。
對批量訂單采用 “流水化作業”,將不同工序分配給固定工位,例如工位 1 負責下料,工位 2 負責成型,工位 3 負責焊接,實現 “零件流動、人員固定”,避免重復搬運和等待。
工裝夾具標準化
針對常用焊接件(如支架、法蘭),設計專用工裝夾具,實現零件 “快速定位、一鍵夾緊”,例如用氣動夾具替代手動螺栓夾緊,定位時間從 5 分鐘縮短至 1 分鐘,同時保證每次定位精度一致,減少返工。
采用 “模塊化夾具”,通過更換不同的定位塊,適配多種相似零件的加工,避免為每個零件單獨制作夾具,提高夾具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