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可以維持企業的競爭地位,促進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樹立企業形象,可以促進企業其他產品的銷售。新產品不僅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而且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往往能創造消費者對這種產品的新需求。 工業設計是現代設計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開始就強調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是現代科學技術與現代文化藝術融合的產物。工業設計不僅研究產品的形態美學問題,而且研究產品的實用性能和產品所引起的環境效應,使它們得到協調與統一,更好地發揮效用。這些作用可以為用戶帶來什么呢?我們來了解了一些設計師的想法,希望大家認真看看。 每個人對于產品的需求是不一樣的,這也是產品設計前期需要市場調查的原因之一。當然,也有人認為功能比形式大,形式完全不必要。但是大部分人認可的是形式與功能的統一。不考慮部分不同需求的市場反應,如果能滿足設計感,工業設計為什么不動手呢? 工業設計為現代人服務,其目的是滿足消費者各方面的需求,其中生活需求是基本水平,杯子用于飲水、筆寫字、汽車用于代步等審美需求是更高的水平,要求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同時具有欣賞價值,心理上給消費者帶來喜悅。
在工業設計的整個過程中,產品設計從初稿到定稿會有很多變數,包括設計師自身思維的轉變,以及企業要求的變化。一方面,設計師對自己的產品要求富有個性且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客戶的要求,進行量身定做。可以說,一切的產品外觀設計作品,都是這兩方面相互中和的結果。 工業設計公司的完善能力尤為重要,其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對產品設計作品的不斷完善。在圖形的美觀方面不斷嘗試修改及完善,以達到視覺上的效果。可以說,設計過程中的諸多變動,會導致原外觀造型設計反復修改,并使設計過程復雜化。而對于這一系列問題的解決,可提高工業設計公司的完善能力,也可使產品設計作品進一步升華。
產品設計的重要性大家不言而喻,好的產品設計能給消費者帶來方便,能使企業在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能使銷售市場變得活躍,正式這3者緊密聯系的關系更加能突出產品設計的重要性。那么在產品設計的時候,我們要注意的一些因素有哪些呢? 1、在形態方面,產品外觀設計的核心是產品的形態美設計。是產品設計師在系統地市場調研分析后,在產品外觀設計定位的基礎上開展的設計。產品外觀設計應當符合創新性和體量感。2、在材料方面,不同的材料給人不同的觸覺、心理感受和審感受,產品設計師在進行產品外觀設計時,需要綜合考慮如何選擇設計材料,材料的加工工藝、成型技術的應用、產品的視覺表現,這些能不能滿足產品用于各種環境中的功能及實現設計目的等等。因此,依托科技的發展,材料的特性和材料的加工方式也越來越多,產品設計師需要掌握各種不同材質的特性及加工方式。 3、符合人體工程學,是以人體工程學曲線設計,從而到達給人舒適的心里感受,有很強的功能性和易用性,并且便于回收再利用”、“在保證產品質量和功能的前提下,盡量讓產品更加的人性化,便于使用而且外觀還要時尚。4、在色彩方面,色彩通過用戶的感官直接將設計師的設計信息傳達給用戶,對用戶是否想占有產品起到根本的作用。色彩在外觀設計中發揮的作用主要有保護材料和對產品造型的裝飾,這不僅美化了產品外觀,也美化了用戶心理,所以在產品外觀設計過程中,要采用靈活多樣的色彩組合設計,使用戶對一款產品有更多的選擇,從而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產品設計的因素大致總結了以上幾點,希望對你有幫助,產品設計除了設計本身的因素,還需要量產問題,這樣能落地的項目才能算是好的產品設計。紙上談兵的設計圖紙,這是我們要抵制的。
產品外觀色調采用的合理要綜合性考慮到產品的特點、觸及潛在性的消費群體。例如要考慮到客戶人群的年齡層,客戶對顏色的鐘愛等,只有這樣,才可以設計出的客戶鐘愛的產品外觀,才可以提升商品的競爭能力。 產品外觀設計上的關鍵點關鍵有四大類:材質,工藝,色彩,標識。 材質上,例如廣州人較為偏愛不銹鋼材質,那么在不銹鋼的處理上,經過防指紋處理的會讓人有更好的觸感和視覺效果;而亞光或拉絲不銹鋼又比鏡面的更細膩,更細致,更有品位。 產品加工工藝上,一樣的塑膠,選用注塑加工和選用吸朔,能夠獲得徹底不一樣的實際效果。細致模具注塑出的商品,不論是一個倒圓角或是一條接縫處都能夠令人感受到它的品質。 顏色上,塊狀的顏色很有可能會一下子吸引大家的眼光,一個用于點綴小色塊卻可以引導人們的視覺中心,更能體現精美化和質量感;灰黑色通訊商品上的那一抹高清藍光一瞬間讓商品的現代感提高多倍。標志,是讓一個商品更為詳細的運用。標志既包含了logo,也包含了各種各樣絲印油墨圖案設計等,關鍵用以區別。特別是在針對一些可操作性弱,特性并不是很確立的商品更為有益。如精致的銘牌/logo、恰到好處的絲印可以使產品更完美。 總的來說,做好產品外觀設計并不是一件簡易的事兒。它既必須展現公司或產品信息,還需要追求文化藝術和造型藝術兼具,既要保證獨樹一幟,不與類同,還需要保證大俗大雅,迎合大家。它的每一個關鍵點都必須細心掂量,反復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