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死人的地方;墳地主要是指人去世后,將遺體或骨灰式遺物統一集中到一個統一的地點,這是人類發展歷史上的文明和進步。如今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增多,公墓建設成為了城市發展的必然。
2018年9月7日,民政部公布《殯葬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條例擬規定,安葬骨灰的獨立墓位占地面積不得超過0.5平方米 [1]。
地理位置是針對不同墓園來說的,指的是距離市區的遠近和交通條件的優劣。一般來說,距離市區近的,土地價格較高,墓地價格也自然要高;反之,距離市區較遠的,土地價格較低,墓地價格也自然較低。
地理位置對價格影響的另一個因素交通條件。距離主要公路較遠,交通不便的,價格較低,靠近主要公路的價格較高。
現代墓園建設都講究園林化、人性化,進入墓園讓人感覺到像進入公園一樣。而當初的墓園選址又大都在條件較差,不適宜種植農作物的山丘上,這就需要對原來的環境進行人工改造。如對山丘進行梯田式的平整,開挖河流或建設人工湖泊,種植樹木等等。這類人工改造項目的成本也都要攤入到墓地價格中。因此,墓園環境建設得越好價格也越高。
燒七:下葬后,親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燒紙錢,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還有類似的叫魂、燒紙錢等活動,稱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儀式稱為“斷七”,為正式葬禮部分的結束。牌位:家人用香燭祭品供奉寫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掃墓:親友于清明節(介之推于這一日去世)期間修理、打掃墓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