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銅廢碎料涉及的范圍較廣,包括紫銅、黃銅、青銅、白銅的廢雜料,其中,紫雜銅的廢碎料多,如廢舊電纜、銅管、紫銅管、棒、板、塊、帶等。按其可回收加工的便利程度,可以分為5種類型。
第1類:
(a)紫銅管、棒、板、塊、帶,表面干凈,無油泥和其他黏附、夾雜;
(b)各種裸銅線、短線和其他純銅廢料。
第2類:
(a)如類銅廢料中混有紙屑、各種絕緣材料、少量油泥、銹垢、雜物,但其總質量不大于1%;
(b)直徑0.3mm以上的漆包線無污物和雜物。
第3類:各種報廢的純銅或有薄鍍鋅層的純銅電器開關、零部件。
第4類:
(a)直徑0.1~0.3mm的漆包線;
(c)有油泥或少量其他夾雜的漆包線;
(c)干凈、發脆的火燒線。
第5類:各種純銅水箱、蒸發器、熱交換器具,但其內部不得有充填物,只允許有少量自然形成的水垢。
廢銅是一種價值巨大的可再生資源,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分類標準有多復雜且細致。了解廢銅的分類不僅有助于提高回收利用率,還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銅資源的循環利用過程。
直接應用舊廢銅的優勢明顯:
· 工藝簡化
· 能耗低
· 成本低
· 環境污染少
但我國舊廢銅的直接使用率仍然較低,每年僅約20萬噸,占總回收量的30%~40%。同時,由于黃銅加工材多由鄉鎮企業運作,經濟效益低下,還存在環保和能耗方面的問題。
不同國家和地區對廢銅的分類也有所不同。例如:
· 美國:含銅量超過99%的廢銅稱為“1號銅”,可以直接重熔使用;而含銅量在94.5%的“2號銅”則需進一步加工。
· 國內:分類更注重廢銅的來源和用途,同時因加工企業水平差異較大,回收效率相對較低。
